近日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举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认为,原生态旅游业要得到长期的保护和发展,必须在民众教育、知识普及和民族活动内涵的挖掘三个方面补文化课。
“在原生态文化的保护过程中,各地领导最需要加强教育。”北京大学民俗学教授段宝林提出,在各地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破坏是由于当地领导对民间文化价值的保护和认识不够造成的。“在黔东南有些古碑,政府想要保护,将它进行反复清洗,反而造成了破坏。要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是领导的思想先行,大力普及民间文化知识,否则,难免好心办坏事,花了钱费了力却造成了破坏。”
段宝林说,对民众民间文化知识进行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是原生态文化保护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教育更多的普通人来对民间文化进行保护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措施;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增加民间文化的课程,教育普及民俗文化知识是保护原生态文化的关键。
在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对文化活动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必不可少。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研究所所长刘铁梁认为,原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在于对节日活动背后的深层含义的思考和探索。真正能够吸引更多游客流连忘返的原因,并不在于节日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是在于对节日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对这些活动内在意义深入挖掘,才能够让大众不停留于文化节日的表面形式而深深被文化的丰富内涵所吸引,这才是原生态文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之道。”